近一周多來,鄭棉從13245元/噸低點振蕩反彈,CF1909合約價格向14000元/噸試探性上攻,而現貨市場除部分貿易商“點價”資源有詢價、成交外,“一口價”幾乎陷入滯銷狀態(tài),與之相對應的近期儲備棉日成交率跌破90%,地產棉流拍漸成常態(tài)。
從筆者調查來看,市場呈現兩個比較極端的現象,買賣雙方都在尋找、等待合適的切入點,一個信號甚至是一個利好的消息。一方面河南、江浙、山東、河北等地棉紡織企業(yè)原料庫存已降至相對低位(紗布庫存近期持續(xù)增長,占壓資金、人力),少數紗廠甚至配棉、接中長期訂單都有些“提襟現肘”,從理論上來講,補充棉花庫存已迫在眉睫。另一方面雖然貿易商、少數軋花廠拋貨甩貨的意愿比較強(售現貨,平空單),“點價”資源報價較4月底普降1300-1500元/噸,但實際下游紡企、中間商的采購、出庫量并不大,對甩貨的“一口價”手摘棉貨源沒太多興趣。
紡企原料庫存降至低位,皮棉價格也已降至具有誠意的價格(按當前“雙28”機采棉“點價”14400-14500元/噸公重計算,軋花廠現貨虧損大多在500元/噸以上)。以當前“點價”新疆棉、儲備棉成交價來計算,紡織廠利潤情況雖較2017/18年度同期下降但仍不錯(4月下旬以來,新疆棉價格下跌近1500元/噸,棉紗售價卻僅僅回調1000元/噸),但為什么棉花市場產銷脫鉤呢?筆者認為如下二個因素非常關鍵。
一是棉紡織企業(yè)主4月下旬以來訂單下滑明顯,而且對6-8月份能否恢復信心不足(上海、廣東、浙江幾家貿易公司反映8月份以后訂單向東南亞轉移的非常明顯)。從調研結果看,截至5月底前,大中型紡紗、織造企業(yè)成品庫存超過25天甚至30天,個別紗廠庫存達到40-45天,較2017/18年度同期增長7-15天。盡管棉花等原料沒有大量占壓流動資金,但紗布、服裝等庫存令企業(yè)疲于招架,因此在外貿、服裝等終端消費市場訂單沒有明顯轉暖、回升的前提下,即使棉花價格再降500-1000元/噸,紡企也是“有心無力”,只能隨用隨買。
二是中美貿易談判陷僵局是制約棉紡織企業(yè)放開手腳采購原料的“攔路虎”。 雖然5月上旬中美雙方都明確表示貿易磋商并未破裂,談判的大門都向對方敞開,但由于沒有再約定談判時間表且相互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(中方被動反制),貿易戰(zhàn)驟然升級。目前涉棉企業(yè)最大擔憂是美方威脅對自中國進口的剩余325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,因為其中涉及紡織品服裝近400億美元,如果雙方繼續(xù)角力、特朗普繼續(xù)一意孤行,對國紡服出口的沖擊不容低估(雖然部分企業(yè)已通過海外建廠、轉移生產地等多種途徑降低風險)。不過2018/19年度我國棉花消費雖不會出現“斷崖式”下降,但國內供需緊平衡毫無疑問被打破,棉價將繼續(xù)跌落。